假如你发现公司里拖延的员工太多,很有可能,是办公室的人际关系、团队合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出了问题,给个人打气或吃药都难解决问题。
拖延,似乎已经成为职场人士中最难以逃避的问题。南都君上周随机采访了近40名白领,超过八成表示自己是拖延症患者,更有超过一半人认为自己有重度拖延症。
在人性的诸多弱点中,“拖延”似乎是难以避免,又无伤大雅的一个。你可以说它是坏习惯、不好的作风,但成为一种症状、一种病,却是近年来才有的事。
据说,“拖延症”正式被命名,成为管理学家、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,在国外是近一二十年的事。如果是做事拖拉,或者懒得去做,只能叫“拖延”,改正起来也并不难;只有当“拖延”影响到自身情绪,出现自责、焦虑和强烈的负罪感,导致一个人对自己产生自我否定自我贬低,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,并且随之出现抑郁症、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,才能称之为“拖延症”。
因此,还不好把所有有拖延习惯的人,称为拖延症“患者”。网上也有不少习惯拖延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,分析成因,以及对抗拖延的窍门。在我看来,有些分析得挺对,有一定参考价值。比如说,拖延的成因,常常伴随着对自身不切实际的期望。期望过高,完美主义,害怕做事的后果,太计较得失,就会对迈出第一步产生恐惧。对于这一类拖延,降低期望值,把大任务分解成可执行的小任务,完成任务后对自己加以适当奖励,都是可行的办法。
研究显示,还有一些拖延习惯,是某种生理和大脑损伤的后果,比如注意力不集中、个性冲动(即人们常说的“多动症”)的人,难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,不会有效管理时间,对于这一类人,求助医生是最好的办法。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后果,拖延习惯都让人烦,烦就烦在它的难以纠正。南都君的报道中提到了一个例子,一群有拖延症状的人在微信上组成了互助小组,但成员的拖延习惯并没有因此好转,一下子让大家更焦虑了,甚至把群组名称都改成了“焦虑&拖延病人互助小组”,让人啼笑皆非。
那么多专家费尽心力进行研究,那么多“患者”想尽办法互帮互助,假如都无法克服拖延,你要我在这儿提供一条包治百病的锦囊妙计,那是骗人。但我看了报道以后也觉得,在各种“心理问题”越来越多,“拖延症”等这个症那个症,心理学名词满天飞的世界里,要辨别那些行为特征和“症状”不是拖延症,或者没“症”那么严重,也很重要。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自我心理暗示,不至于陷入认识到问题、却无力改变现状的境地。
比如说,南都报道里提到白领们的一些拖延习惯,有些并不是自己造成的。比方说,有白领说,以前接到活儿赶死赶活提早做完,没想到老总或者接手工作的人根本不急,拖几天才收货,让自己心灰意冷。还有人假如啥活都做得很快,上司或者同事就会以“能者多劳”为借口,派给你更多工作。久而久之,勤快的人也“学精”了,“我手头工作没做完,没法帮忙”,拒绝就有了正当的理由。
像这一类由职场环境催生出的拖延行为,跟一般意义上的“拖延症”还不太一样。白领是公司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,是体制化工作流程中的一环,职场拖延往往是集体拖延、效率低下造成的后果。假如“病因”是这种,恐怕就没法以加强自我管理等一般意义上的手段加以治疗。假如在一种集体拖延的氛围下,不拖延者反而成为异类,或者,工作上拖不拖没有差别,那么,就算是没拖延习惯的人,在集体拖延的化学反应下,也会把自己逼成拖延症。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,假如你发现公司里拖延的员工太多,很有可能,是办公室的人际关系、团队合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出了问题,给个人打气或吃药都难解决问题,不妨从优化工作流程、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,多想想办法。